- A+
格物消费获悉,有最新研究发现,相比传统卷烟,反复接触电子烟气雾剂对肺部的损害更小。
该研究经过众多同行评审,目前已发表在《当前毒理学研究》杂志上。
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在电子烟研究中最先进的体外3D人肺模型应用之一。
与以前的应用程序相比,使用3D肺部模型和扩展暴露场景产生了更具临床相关性的设置,因为该模型更紧密地代表了人肺如何暴露于气溶胶或烟雾中。
格物消费从《当前毒理学研究》杂志上了解到,在此次实验中,研究人员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反复比较了长期暴露于未稀释全蓝气雾剂和稀释全烟后的体外3D肺模型(Epithelix的MucilAir™),观察对应的毒理学反应。
在将模型从每种产品中反复暴露于烟雾或气雾中四个星期后,科学家评估了3D肺组织模型针对与呼吸功能有关的五个端点的生物活性,包括:细胞毒性反应(对细胞或组织的一般毒性)、屏障完整性(测量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结构的一般评估)、纤毛搏动频率和活动区域(检测肺细胞功能异常)、促炎反应(识别肺组织炎症)。
这项新的Imperial Brands研究表明,蓝光气雾剂对在此条件下的许多毒理学几乎没有影响。
而在本次反复暴露研究中,随着抽吸次数的增加,香烟烟雾均产生了显着且剂量依赖性的生物学反应。
有相关研究人员解释说,”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尼古丁不是该模型对香烟烟雾细胞毒性反应的驱动因素,更有可能的是,通过燃烧烟草产生的许多有毒物质对比显得电子烟烟雾中缺乏或显着减少了反应。
”该研究也进一步证明,对于成年吸烟者而言,与可燃香烟相比,雾化可能具有显着减少危害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电子烟作为卷烟的替代品。
此外,格物消费还了解到,在此项实验发出后,已有相关减少烟草危害组织的负责人督促监管机构、政策制定者以及有关媒体等承认并传达科学证据。
科学家康奈尔表示,社会需要充分了解电子烟和卷烟的科学研究,而这些研究也应该被作为法案制定的依据。
消息来源:《当前毒理学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