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8月29日,中国电子烟行业第一本蓝皮书——《公共健康与技术监管研究报告之电子烟产业监管状况报告(2019)》在清华大学发布。
但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烟弹”不合格、漏油、电池质量不达标导致爆裂等危害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
“行业的门槛很低,甚至流传着拿一两百万就能做出一家电子烟公司的说法。
一些小厂商是为赚一把快钱就走,对产品的研发、品质把控根本不到位。
”一位业内人士说。
除了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报告特别提出,监管的目的,要以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为首要目标,保障大多数居民的健康,形成循序渐进、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此外,要让企业尽到社会责任,杜绝向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这是行业的底线和良心。
【天极网IT新闻频道】“目前电子烟行业‘劣币驱逐良币’,高质量企业的、高优品质的产品价值无法得到实现。
电子烟形成‘中国制造,欧美消费’的产业格局。
电子烟国家标准可能是一次对现有烟草格局的利益调整。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这些话语出自一本今天刚刚发布的“蓝皮书”。
据课题组介绍,本次研究通过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团提供的可浏览、分析、追踪学术界主题研究优秀平台Web of Science,以e-cigarette(电子烟的英文名称)为主题,检索了从2005年到2019年全球共5277项出版物。
该蓝皮书由清华大学公共健康与技术监管研究课题组编撰完成,材料援引素材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欧盟烟草指令、《中国烟草学报》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地区有关新型电子烟监管权威信源,检索超5000项出版物,整体报告超10万字。
另有媒体报道“电子烟危害大于传统香烟的5—7倍”,但文中也并未举出相关的临床研究。
无论是在电子烟刚兴起的中国,还是在渗透率已经达到13%的美国,公众都在“雾里看花”。
自2003年中国药剂师韩力发明电子烟之后,这个传统卷烟的替代品对人体的影响一直处于争议地带。
就在一周前,有国内媒体报道“美国出现首例电子烟致死病例”,这个话题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但追踪到事发地信源,证明这只是一起正处在调查中的事件,可能与吸食大麻有关。
2017年,中国的电子烟消费人数达到740万人,且是全球电子烟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占全球95%份额)与出口国(占全球90%份额),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行业定价权。
资本的追逐又加速了这一风口的形成,目前中国已经有数千家电子烟企业,几乎每天都会有新品牌诞生。
一些电子烟头部企业的估值已经超过20亿美元。
同时,这个行业还解决了约200万人的就业问题。
在深圳和广东东莞,很多手机和无人机的代工厂已经全面改做电子烟。
所以,蓝皮书强烈建议推行行业立法及监管制度。
具体策略包括:对产品的分类监管——比如,烟油含有尼古丁的产品与类似“雾化咖啡”这样不含尼古丁的产品,管理是不同的;而市面上最常见的尼古丁雾化系统又可以分为电池、雾化设备和烟弹,其中电池和雾化设备属于电子产品,真正含有尼古丁的是烟弹,所以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分配件监管;另外,在生产、销售的使用场景上,应该进行全流程管理。
据悉,关于电子烟的立法正在推进过程中。
包括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烟草专卖局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都参与其中,出台时间很可能在今年年底。
届时,行业将面临一轮大洗牌,而这也是中国电子烟走向规范化和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报告中提到的‘良好管制’,在中国并未实现。
”严飞说,“根据我们的调研,中国电子烟市场还处于野蛮生长时期,这对于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很不利。
”
蓝皮书援引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电子烟研究权威内容: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综合了当时已有的研究以及专家的意见,向烟草控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六届会议提交了一份报告,概括了学术领域针对电子烟的辩论以及证据方面的有限性质。
5年之后,在世卫组织2019年度的《全球烟草流行报告》中依然保留了这份2014年报告中的很多结论,证据的有限性依然没有改善。
该研究指出:相比传统香烟,电子烟产生的危害更小,如果固定吸烟者能够使用得到良好管制的电子烟完全替代卷烟,受到的毒性影响可能会较小,但是并非无害。
“我们试图从两个维度客观传递有关电子烟的信息,”课题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介绍,“一是这款电子产品对人体的影响究竟如何。
二是对这种市场空间巨大、又处于出生时期的新型快消品,政府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行业监管。
”
从发表数量的年份分布上可以明显地看到,2014年开始针对电子烟的研究数量有跨越式的增长,从前一年的166项激增到406项,2018年达到了1139项。
可以预见的是,2019年发表的电子烟研究数量不会低于2018年。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当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介入雾化器之后,企业可以逐步掌握电子烟的生产、销售,以及使用这种产品的群体,并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
比如,通过自动售卖机的人脸识别技术、电子烟的吸食频率等统计技术,形成大数据报告,进而达到控烟的目的。
这就是所谓的“科技改变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