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凶手拿刀杀了人,是卖刀子的犯法?还是杀人的?”
最近几天,由于特朗普政府的电子烟禁令悬而未决,有不少在电子烟行业的朋友跑来找笔者聊天,一方面是想了解笔者如何看待全球的监管政策,其次,就是在青少年监管问题上扯犊子。
探讨监管问题似乎是从业者的乐趣。
虽然这样的行业交流对政策起不了改变作用,说白了也就是电子烟行业在自言自语。
但有趣的是,正因为企业不是站在监管机构或立法者的角度,看事情反而会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既视感,所以时常会产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就拿昨天晚上来说,笔者同几位电子烟业者讨论了青少年监管议题,在讨论时,其中一个问题就引来了激烈辩驳──“究竟谁该为青少年的电子烟成瘾负责任?”并且以这个议题为出发点,衍伸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讨论方向,大致上如下:
1. 电子烟制造商究竟有没有责任?
2. 行业的真正问题在哪?
3. 青少年是否该对自己的吸烟行为负责?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或许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即便如此,笔者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昨天的探讨心得。
希望透过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事情的本质,能够帮助各位看官理性看待电子烟的监管问题,同时也提供这些问题一个更好的参考解决方案。
电子烟制造商究竟有没有责任?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提两个分别来自不同业者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很类似,也有一定的逻辑性。
业者A:
就青少年成瘾问题来说,我认为企业有责任,但不是全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一把刀子可以拿来切菜、切猪肉和切水果,但它也能被坏人拿来为非作歹。
如果今天有人去超市买了把刀,结果用它来杀人,你觉得责任会归咎于卖家身上吗?
我这样说不是为了强词夺理。
电子烟就是给成年烟民使用的,今天企业的最大责任在于,在任何场景都不得吸引青少年,这是业者的红线,但不能因为青少年偷偷使用电子烟,就一竿子认为是企业的责任。
就这个逻辑上,销售渠道的责任远远大于制造商。
业者B:
我认为吧,以刀子来举例不太合适。
如果换成酒会好一点。
第一,饮酒过量有害健康,这点跟电子烟类似,摄取尼古丁过量同样会影响心血管;第二,未成年请勿饮酒,喝酒与使用电子烟同样都有年龄限制,所以说起来更为贴切。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知道饮酒过量不好、未成年不该喝酒,但如果今天有未成年偷偷饮酒,喝醉了,还骑了辆自行车撞了人,请问责任究竟该归谁?
相信我,最大责任在于酒驾者。
即便会有人去责骂那些卖酒的店家将酒类贩售给未成年,但绝对很少有人会将矛头指向制造商。
这也是我认为监管电子烟不太合逻辑的地方。
保护未成年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而不应该将责任全都归咎给制造商或品牌方,有失公允。
看完以上说法,业者说得不无几分道理。
舆情将青少年问题推向高峰,制造商成了民众眼中的罪魁祸首。
然而,撇开品牌方的过度营销不谈,制造商确实不是最大的问题。
正如美国目前的处境一样,即使禁止调味产品是快速的解决方案,但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限制青少年的好奇心。
对于烟民来说,电子烟本身并没有罪,特朗普也曾强调,他支持烟民使用电子烟来代替传统烟草产品。
但面对广大的青少年使用问题,电子烟企业俨然已成为尼古丁成瘾和肺病爆发的讨伐对象。
这让笔者联想到电影《全裸监督》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AV导演西村透在被拘捕时喊着,“拍下人最原始的欲望很猥亵吗?”警察局长中井宽司接着回应,“不是因为这东西本身淫秽所以会被归为淫秽物,而是因为日本政府说它们淫秽,它们才会被归为淫秽物。
”
美国的电子烟行业惨况,不正是如此吗?
行业的真正问题在哪?
需要解决青少年成瘾问题,首先要解决品牌方的“过度营销”及零售渠道的“利欲熏心”。
因为这两个问题跟电子烟行业脱不了钩,尤其前者是造成青少年成瘾的主要因素。
在电子烟行业里面,笔者是这样划分责任权重的:零售渠道>品牌方>制造商。
制造商的责任最小,最需要负责的应该是零售渠道。
因为零售渠道是电子烟行业面对青少年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最终没有办法让未成年购买电子烟,那么尼古丁成瘾等杂七杂八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是,现在的零售渠道过于凌乱,素质参差不齐。
一位业者告诉新势力,自从电子烟成为风口后,许多零售渠道都自动找上门,大者包括连锁便利店、选物店和一些潮玩商铺的批发商,小者包括城中村的杂货铺及小贩等。
“许多批发商自己上门找产品,他们并不知道什么陶瓷芯、尼古丁盐阿之类的。
对产品的要求也非常简单,只要成本低,外观不差就行,那种笔杆状的一次性小烟他们最爱。
”
这些批发商覆盖的线下渠道很广,而且很多都开在学校附近,只要卖家贪图利益,青少年很容易就能购买到电子烟。
“他才不管你有没有成年,”该名业者解释,“很多小卖铺和便利店的业者根本没有底线,未成年想要买烟,他卖,未成年想要买电子烟,他也卖。
就算他们不会主动推销,但对于青少年来说,购买电子烟是分分钟的事情罢了。
”
事实上,该名业者说的并没有错。
笔者的公司邻近学校,而公司楼下就有一家速食店,虽然目前已经收掉了,但在几个月前,还可以在大中午看到学生聚集于汉堡店外。
更可怕的是,他们人手一根香烟。
问他们哪里买的,回答不是在便利店,就是在小卖铺。
偶尔会看到一些青少年手里拿着电子烟,当然,他们的回答也是如出一辙。
零售渠道没有道德操守,法律固然无用,况且没有人能够24小时紧盯着这些店主,最终导致这些青少年的吸烟问题无法改善。
接着来讨论“过度营销”这件事。
这里的过度营销,不是指宣传内容不实或夸大,而是电子烟品牌利用场景化的营销方式,锁定年轻族群、甚至是青少年族群进行推广。
将营销场景针对年轻人,是一个很危险的操作。
年轻人怎么定义?我们可不可以说青少年也是年轻人?可不可以也说高中生、初中生是年轻消费族群?
答案显而易见。
虽然很多电子烟品牌总是宣传禁止未成年使用,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但实际上,产品却依然跟“潮酷”搭边,无形中吸引着未成年的目光,最后让这些孩子们想方设法也要去购买电子烟。
最简单的解释案例就是潮牌服饰。
就拿前阵子UNIQLO与KWAS的联名来说,那些排队疯抢的年轻人有几个知道KWAS?这就跟喜欢Supreme的年轻人大多不了解Supreme,溜滑板就要穿DC是一个道理。
JUUL自己也承认,早期在Instagram上的推广是面向年轻族群的。
因此很多青少年购买Juul并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是当他们购买了Juul之后能够在Ins上发个照片,同时还能Tag#Juuling,好彰显自己是追随潮流的一份子。
所以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使用电子烟并不是因为便宜,也不是因为它有多容易购买,更多是因为品牌营销。
当流行、新潮与电子烟产品划上等号时,根深柢固的叛逆心态会驱使青少年购买电子烟,他们不一定了解这个东西,纯粹是因为酷而购买。
青少年是否该对自己的吸烟行为负责?
这个问题的争议比较大。
按照业者A的说法,买刀杀人,持刀者需要负刑责;若是按照业者B的说法,喝酒肇事,肇事者也需负法律责任。
那么未成年使用电子烟呢?
这边放上另外两位业者的说法给各位参考。
业者C:
我认为撇开小学生不说,初中生和高中生基本上都有判断能力。
受到父亲影响,我14岁就开始抽纸烟,我清楚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我依然是照抽不误。
包括我的几个同学在内也都抽烟,要不就下课躲在厕所偷抽,不然就等放学大家一起在校外抽烟,路人经过都习以为常,根本不会有人管。
我相信现在的小朋友也知道未成年不能使用电子烟,虽然很讽刺,但他们就像当时的我们......明知故犯。
所以说青少年不用负责,我不赞同。
那时候我们抽烟被当作坏孩子,被老师抓到要处罚,抽电子烟的学生一样要对行为负责。
业者D:
我觉得保护未成年是好事,但保护不等于放纵。
记得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报导,我就觉得非常好。
大致上是说,如果警察在值勤时发现有青少年使用电子烟,是可以开罚款的,而且连同家长也要一起罚。
这样的方式很好,有处罚才会记取教训。
抓到业者贩售给未成年,应该重罚;如果抓到青少年使用电子烟,一样重罚!
我认为,必须要有相对严重的罚则,才能让青少年真正知道自己吸烟的后果会有多严重。
不然就会像深圳禁烟令那样,你看上次报导了一波之后,现在情况有改善吗?
针对“青少年是否该对自己的吸烟行为负责?”这个问题,笔者其实很赞同业者D的观点。
在国内,无论卷烟还是电子烟,对于青少年吸烟问题的控烟风气确实不佳,甚至有点冷漠。
当民众在街上看到未成年使用烟品时,大多人会选择漠视,而当事人也不在意自己是否未成年。
笔者曾经在商场好心劝说过一名吸烟的小学生,但他却回我:“这很正常阿。
”
面对这样的回答,旁人也只是看着,就静静的看着。
换言之,青少年吸烟问题,很大原因取决于他们对吸烟行为的认知。
如果未成年普遍认为吸烟(包括电子烟)不用负责,即便业者再怎么努力防治都没用,因为这些青少年可以从贪图利益的零售商那买到烟品,爱怎么抽就怎么抽。
总结来说,青少年吸烟问题其实很广泛,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笔者探讨的只是一个方向,可能还有更多问题是没有讨论到的,因此欢迎各位看官们能够针对这三个问题,在文章尾部也留下你们的看法。
11月初的断网政策之所以让某些业者反弹,主要原因在于:业者们认为线上的未成年验证机制比线下成熟,很多不可控因素在线上都能完成。
然而,监管政策却优先朝向线上渠道,而非青少年能够轻易买到传统卷烟的线下渠道。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想汇整意见,并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青少年成瘾问题一直是电子烟行业的痛点,也因为这个问题,让电子烟行业提早迎来了寒冬。
在这个全球监管趋严的势头下,电子烟是否能够顺利生存,也许问题不仅仅在于销售渠道,还包括监管单位如何看待青少年的吸烟情况。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在近日的画风忽然180°大转弯,开始宣传电子烟积极的方面了,这似乎是一个信号,也许,该来的就快来了,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