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一个消费市场,只要上了规模,里面的品牌就容易面临转型的危机。
随着消费升级、政策导向,以及大型资本的入局,看似前景无限的电子烟行业,实际上竞争远比你想像的中的更为激烈。
今天你看到一群挤破头进电子烟行业的资本企业,和十几年前获得千万融资,挤进手机、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等诸多新消费产业的那些人,其实是同一群人。
1
市场正在改变
2015年,老麦原本是一名职业的电子烟玩家,着迷于电子烟设备及花式烟圈的研究。
由于自身对电子烟的热爱,于2016年的深圳电子烟展会过后,他在自己小区附近租了个28坪的店面,毅然决然开启了自己的实体店生涯。
他的店面,在扣掉仓储和装潢区域之后,能利用的空间虽然所剩无几,但提供顾客聊天休憩,以及玩电子烟的空间还是有的。
在那个时期,想要开设一家像样的电子烟专卖店,除了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对设备的相关知识也要充分了解。
老麦告诉新势力,“业绩好的情况下,店面在扣掉营运成本后的净利润可以达到15万以上。
就算受到电商影响,最差也不过7、8万元左右。
”
然而,这个曾经被老麦当作铁饭碗的行业,却给了他一记重重的耳光。
时间很快来到了2019年初,几乎与老麦同期开店,并开放全国加盟的品牌实体店熄灯了。
谁也没想到尼古丁盐技术的普及,会对传统电子烟门店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
更让业者出乎预料的是“资本大举入侵”。
老麦表示,虽然资本进入电子烟行业,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前景受到认可,以及增加了民众对电子烟的认识。
但大量的资本品牌入局,加上小烟产品在使用上不需要任何技术,使得电子烟实体店存在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过去消费者使用电子烟,需要了解电池、设备功率、雾化器及烟油等多方面知识。
可现在,他们只需打开包装,插上烟弹,就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电子烟。
”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的电子烟用户,应该不难发现目前的电子烟门店数,相较2017年已经大幅减少。
目前的消费者,已经不需要再从实体店购买电子烟,更多的是从品牌网站、便利店、官方直营电商,以及其它消费场景获得产品。
此外,门店的运营一年不比一年。
不仅得面对多方渠道的竞争压力,店面收益在扣除成本之后,几乎只能负担个人生活。
更别说负担员工薪水了。
消费市场的改变让店主必须花更多心思来经营电子烟这门生意,从前被认为是暴利的电子烟门店,如今说倒闭就倒闭。
2
代理商并不稳定
国内的新兴电子烟企业,尤其是那些获得融资的头部品牌,由于过去拥有多年的渠道开发经验,在市场布局的一贯作风就是将代理商分为多个层级。
所以说,他们可以不用亲上火线,就快速渗透各个城市,打开品牌知名度与消费客群。
透过代理商来维持渠道,让品牌商可以将心思花在产品上,除了减少各地区的营销成本,一方面品牌商只需面对单一窗口,大大减轻了线下渠道的售后人事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找个代理——“省事”。
一位知名品牌的代理商向新势力透露,品牌商在找代理,看得不外乎就是拿货量、当地渠道资源、售后处理和控价能力,以及双方的调性合不合适。
当然,还有代理商的素质。
“如果代理商找得好,品牌商基本上可以免去很多麻烦。
可是如果代理商出问题,不止品牌名声会大打折扣,更严重可能影响到消费者对将来新品的购买意愿。
”该名代理商表示。
问题是,虽然地区性代理能够减少品牌商的麻烦,但“找代理”这件事,对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双面刃”。
随着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许多代理商为了避免进退两难的局面,私底下窜货的问题是屡见不鲜。
再加上目前的电子烟品牌,并没有完善落实OMO的新零售模式,电商的促销活动常常与代理商冲突,导致线下客户黏着度不足。
因此,就算地区代理拥有自己的忠实客户,愿意配合品牌商的计划进行促销活动,但在产品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零售端要嘛就是多款品牌同时销售,不然就是将销售主力放在市场利润较高、反馈较好的产品上。
珠海地区某品牌的代理商告诉新势力,零售端是否愿意推广产品,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品牌商给予的支持有关。
“就算电子烟正处于风口,但零售端表现仍不理想,若是品牌给予线下渠道的支持不足,别说产品质量多好,人家连理都不理。
”
也就是说,电子烟企业快速发展代理商,势必对品牌知名度提升及市占率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该如何解决代理渠道的不稳定,也是品牌商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投资还没回本,下一轮融资已经开始
对于国内的电子烟企业来说,今年最特别的现象,应该就是许多新创电子烟品牌获得了千万级别的“融资”。
据行业内目前的公开资料来看,从2018年至今,进入电子烟行业的融资金额超过了十亿人民币,这还不包括行业内一些头部品牌尚未公开的惊人数据。
虽然融资这件事对于国内其它成熟的消费市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天大的新闻。
无论是制造业、零售业、餐饮业,还是因为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的新兴行业,都可以看到融资机构参与其中。
但对于这个监管尚未出台,随时可能受到政府限制的电子烟行业,资本大举入侵的现象还真是史上头一次出现。
有人说,全球有十亿烟民,中国就占了3分之1,电子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有人认为,国内资本进入电子烟行业,是受到了JUUL天价并购案的影响,谁都想成为中国的Juul;
然而问题是,这个行业容得下那么多资本吗?对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全球市场调研和评估,对资本企业来说固然容易。
但别忘了这是一个有“瘾”的行业。
几乎全球与尼古丁有关的产品都是由政府部门监管,相关企业也是透过政府“直接”或“间接性”的主导,中国自然更不例外。
因此这些透过资本助力的电子烟品牌,赶在监管之前用速度换取时间,除了要争夺成为“中国Juul”的机会,更大一部分图的是什么?对传统电子烟业者来说,答案不言而喻。
老王是国内某电子烟企业的负责人,从最早的大烟雾时代开始,就已经将老本全部投入了电子烟行业。
老王强调,先不论这些新创电子烟品牌的出发点为何,光就目前的融资金额来看,基本上这些榜上企业的投资都还没回本。
“假设以一套电子烟设备售价399元来看,即便品牌商的获利可以高达6成好了,你想想,一个千万级别的融资要卖多少电子烟才能够回本?更別說有的千万级融资还是美金!”
除此之外,关于前一阵子刚刚宣布完成天使及PreA两轮融资的FLOW电子烟,也有知情人士表示,该企业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计划。
而好巧不巧的是FLOW此前曾被披露,这两轮融资的钱其实早就已经到手,并且已经花得所剩无几了。
4
电子烟并不暴利
老刘是前苹果的产品高阶主管,在库克接替乔布斯上任CEO,发布新的禁烟规定之后,视烟如命的老刘只好选择离职,并创办了自己的电子烟品牌。
大约5年前,该品牌在深圳成立了中国公司,号称是电子烟和烟液技术的领导者之一。
2018年还进行了营业范围变更,获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与「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
乍看之下,这家留洋企业由老外创办,在中国也经营多年,自称行业领导者之一,想必品牌的运营情况应该不错。
然而,实际上企业的经营数据如何呢?
有国内媒体获悉,该品牌从2016年起连续三年的收入量级分别为1000万元左右、4000万元左右和5000万元左右。
从2016年到2017年的增长水平非常快,一年猛增300%,但2017年到2018年的增速陡然放缓到25%,原因有待考究。
从产生收入的地域范围来看,主要分为国内和海外。
国内收入从2016年的800万突然猛增到2017年的2600万,但2018年又回落到2200万元。
海外收入从2016年的300万增加到2017年的900万,2018年突然猛增到3000万元。
新势力猜测,2017年的国内收入增长,可能受益于代理渠道扩充,和全球电子烟市场增长,产品OEM和ODM的订单加大。
但2018年的回落,很可能是受到了新兴电子烟企业的竞争,以及尼古丁盐小烟产品的影响。
从利润上来说,该品牌连续三年均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亏损1000万元,2017年亏损400万,2018年亏损250万元。
好消息是亏损在逐年收窄,而坏消息是2019年可能会继续扩大亏损。
原因是整个行业将近20家品牌在今年拿到了累计超过10亿元的融资,市场竞争激烈,以前的用户群可能被分流,同时竞争带来的销售成本和渠道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从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接近1500万元来看,海外收入占绝大部分,国内收入已经严重萎缩,在净利方面,一季度亏损约100万元。
目前看起来,第一季度国内收入仅占整体营收的25%,对比往年数据可以说是严重下滑。
综上所述,即使是一家老牌的电子烟品牌,已成立6年之久,去年营收达到5000万元,但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更何况那些获得融资却还没有站稳渠道的新创烟品牌呢?
5
不想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
章杨是电子烟产业链上游的一家中小型企业负责人,与外界感受不同的是,他认为电子烟的风口是资本的风口。
电子烟产业链条上的实体企业已经出现了分化,“能拉到资本投入的企业站到了风口,而没有拉到资本的企业越来越难做,周围的中小型企业大都在转型。
”
章杨表示,过去十多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个产业一直低调发展,国内市场规模并不大,电子烟企业主要还是做出口生意。
直到资本介入,才让这个产业曝光度不断提升。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电子烟概念股板块,已经有8家上市公司。
“埋头赚钱的日子结束了”章杨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越来越多的资本介入这个行业,他们更青睐于头部企业。
在资本的助力下,这些企业开始扩大产业链,抢占渠道,“以前大家都有得赚,现在我身边的朋友都在转型。
”
资本会选择行业的龙头企业,然后进行全产业链发展,“三年前的电子烟企业是人人有钱赚,现在是资源和业务向头部企业集中”,章杨接着解释,“深圳大大小小的生产商与品牌商达上千家。
我这个公司的业务是开发和生产,主要是做五金模具,以前公司90%的业务是做电子烟,现在只剩30%。
”
在外界看来,电子烟无疑是一个暴利产业。
参照香烟的发展进程,电子烟的利润空间可能很大。
但对章杨来说,由于资本的过度介入,他们的生存空间也变得非常狭窄。
在这个产业链上,生产商的利润是一定的。
而销售公司的利润是和企业的营销成本有关。
“如果销售公司拿200元去营销,其利润并不高。
但如果只拿10元去营销,那么利润空间就非常可观。
”章杨介绍。
在资本的助力下,一些企业的营销手段也不断升级,渠道成为厂家的必争之地。
就好比过去的手机市场,资本就是用钱砸渠道,而互联网企业的营销手段太多,导致传统生产企业必须直面转型问题。
章杨表示,“不想行业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
”
6
只有头部企业受惠
虽然对于国内从事新型烟草的相关企业来说,电子烟依旧被认为是发展前景良好的阳光产业,但照目前趋势来看,中小型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困境,受惠的仅包含那些头部企业。
小杰是一名电子烟玩家,早期因为兴趣,在专门从事电子烟外贸的公司工作。
他表示,随着欧美地区对电子烟的政策逐渐收紧,外贸本身就已经非常竞争。
现在又加上资本企业的介入,导致外贸公司的业务受到不少影响。
“现在的头部品牌,体系跟传统电子烟企业落差非常大,他们大多都有招揽自己的外贸人才,根本不需要仰赖贸易公司。
”
小杰目前已经从贸易公司离职,并在国内某电子烟制造商担任研发工程师。
他告诉新势力,在资本冲击下能存活的企业,基本上都具备一定的实力,资本介入对于大工厂来说是好事,毕竟资本品牌要找生产工厂,还是会挑选有实力的。
另一方面,为A股上市公司亿纬锂能旗下企业,专业从事电子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麦克韦尔,在今年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4月2日,亿纬锂能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0%至150%。
亿纬锂能称,公司多个因素导致公司业绩同比上升,其中包括参股公司深圳麦克韦尔股份有限公司的业绩超预期,带来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
麦克韦尔属于获得资本介入的那一批企业。
据了解,2014年2月28日,亿纬锂能与麦克韦尔原有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
亿纬锂能以4.39亿元的现金对价购买陈志平、熊少明等合计持有的麦克韦尔50.1%的股权。
2017年至2018年,亿纬锂能两次转让麦克韦尔股份。
亿纬锂能介绍,公司近两年在权益法下确认的对麦克韦尔的投资收益共计3.61亿元。
其中,2017年下半年为0.63亿元,占公司利润总额13.07%,2018年为2.98亿元,占公司利润总额49.26%。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2月26日,麦克韦尔发布公告称,基于资本市场发展及公司经营发展规划,拟筹划在其他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拟申请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
新势力认为,制造商承担的市场风险远远低于品牌商及贸易商,而在这波资本狂欢之下,唯一真正受惠的,大概就剩那些大型制造企业,以及稳扎外贸市场的头部电子烟品牌和物流公司。
至于那些想持续发展电子烟的中小企业,除了寻找新出路以外,目前似乎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7
被监管搅动的电子烟行业
说到底,电子烟最终还是得面临行业监管的命运。
而“我只要把产品做好,符合国家规定”这种心态,大概率不会支撑一个电子烟企业在国内生存。
多位电子烟行业人士曾公开表示,从目前获取的政策信息来看,国家标准的出台,对鱼龙混杂的电子烟行业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整治”作用。
北京海曼普公司的总经理余磊曾向燃财经表示:“目前中国对电子烟行业的监管处于空白期。
电池属于消费电器,烟油涉及食品,烟弹具备烟草功能却不是烟草,电子烟既不属于电子消费品,也没有被纳入医疗、烟草监管。
“有点像三不管。
”
“而国家标准出台说明电子烟获得‘准生证’,在生产和流通上从‘三无产品’到标准化产品。
”
灵犀电子烟董事长兼CEO章晋源也坦言:“有标准是好事情,对于有决心做品牌、做长期商业模式的公司来说是利好,我们拥抱监管。
”
鲸鱼轻烟CEO邱懿武强调:“这是规范,对行业是利好,说明没法封杀。
”
电子烟创业公司深圳锐丽创负责人伍鹏飞则认为,“国家标准一出来就标志着电子烟产品合法化,从此正式进入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对整个电子烟行业是一个肯定,有着重大意义。
”
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也发微博表示:“好事,早就该有国标了。
”
从以上几位从业人士的态度可知,对于即将迎来的国标,企业是抱持着乐观的态度。
第一,国家缺乏相关标准和电商销售的易达性,以及行业鱼目混杂和参差不齐的现象可已获得改善;第二,说明电子烟行业不会向港澳台一样,面临全面禁止的悲惨命运,企业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展新型烟草产品;
但是,所有人都能拿到入场卷吗?
就现阶段来说,美国对电子烟的监管部门是FDA(食品药物管理局),英国是PHE(公共卫生部)。
但国内却完全不同,标准由TC144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烟草专卖局。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卫生部管理健康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监督生产和流通,这是比较合理的状态,但由利益相关单位来制定相关标准,是比较少见的。
实际上,烟草在中国是典型的垄断行业,中国烟草总公司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牢牢把控着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销售的全部环节。
若是从这个观点切入电子烟行业,那就意味着将来国内的电子烟市场,将由中烟全面接管,同时原物料供应也会被中烟套牢。
此外,在具体效力上,电子烟国家标准是行业规范,并非法律。
对于电子烟行业而言,究竟归属哪个政府部门监管,是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势力早些时间分析过,虽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文件皆表达赞同“电子烟”的烟草属性倾向,但这些倾向属于行政解释,或局限于某一行政区域,缺乏法律位阶的最高权威性和效力范围性。
特别是作为通行全国的《烟草专卖法》,该法对于烟草领域的问题具有最高的解释效力。
因此,从国标政策来看,监管有可能会以电子烟当中的“尼古丁”为重点,即定义“含有尼古丁的烟油、封闭式电子烟产品皆属于烟草制品”。
这除了代表将来的尼古丁相关制品必须经由中烟体系下企业生产,同时,也意味着电子烟的法律属性在明确之后,必须严格按照“烟草专卖许可制度”,改变无销售资质企业任意贩卖电子烟产品的现象,使电子烟销售渠道“重回国家专卖许可体系内”。
也就是说,按照过去的烟草产品惯例,中烟会与电子烟行业中几家头部企业谈判并整合,而绝大多数电子烟企业,会因为无法拿到生产执照或是销售的准可证,面临淘汰的危机。
8
这条路好走吗?
现在国内知名的电子烟品牌,举凡IQOSIQOS、FLOW福禄、YOOZ柚子、MOTI和EVOVE等,市场份额基本上让不少传统电子烟企业羡慕不已。
然而,在这个代价的背后是,永无止境的融资,以及与不知何时会出台的监管政策博弈。
此外,电子烟行业并非一路坦途。
今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提出草案,建议禁止进口、制造、售卖、分发和宣传电子烟等另类吸烟产品。
今年央视315晚会也曝光称,电子烟会释放有害物质,危害吸烟者和被动吸烟人群健康,长时间吸食电子烟同样会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
而深圳、杭州、南宁等地也已规定,公共场所禁止使用电子烟。
所以说,就算这些品牌打开了电子烟市场,让民众真正认识了“什么是电子烟”,但他们究竟还要经过多少次的市场阵痛,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新势力认为,这点没人可以预料。
我们这一代用户,正是见识经济、资本、政治博弈的人。
电子烟行业只一个缩影,变化也只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行业背景下,不断提升品质,与不断跟进法规将永远重要。
电子烟市场已经从小圈子扩大到较大范围用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已经完全不适用目前市场环境,小圈子时代可以闷声发大财服务有限用户,但新消费时代意味着企业需要付出庞大的代价。
综合来说,电子烟行业这条路并不好走,而投身其中的企业该如何突围,也势必成为接下来需要思考的课题之一。
虽然资本品牌的介入,加快了电子烟市场的转型,让传统渠道及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但俗话说的好,“绝望的另外一端就是希望”,困境也使得许多品牌改变了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开发新的渠道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电子烟环境,“社交新零售”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分销模式。
在刚刚过去的618,与往年相比,电子烟在电商平台上的数据并不亮眼,一些业内运营方面的人士感叹,“现在的电子烟品牌连刷单都懒得做了吗?”其实,传统电商平台的红利对于电子烟来说并不高,依靠电商平台最终只能走上“价格战”这条不归路。
所以现在各大品牌都在积极搭建自己的商城、小程序,以形成属于自己的闭环,为产品增加“社交”属性,增加用户粘性,提高烟弹的复购率,减少用户流失,以此来避免陷入“混战局面”。
另一方面,就目前国内的电子烟市场来看,或许大量品牌的入局竞争,导致单一品牌的销售额并不理想,但这就像是推动沉重的农场风车,一开始总是费劲、吃力、紧张和让人烦躁的。
因此,就算国内的电子烟行业,还必须经历一段撕裂和变革的过程,相信只要将重心放在营造良好的电子烟大环境中,那么风车早晚会动起来。